凉山州第七人民医院相关疾病及用药指导
一、小儿流感
流感指流行性感冒,儿童流行性感冒通常是因为着凉、细菌感染、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的,病原体会刺激上呼吸道黏膜,引起咳嗽、流涕等症状,可采用一般治疗、抗病毒治疗、抗菌治疗等方式改善。
1、一般治疗:流行性感冒具有一定的传染性,患者应注意隔离治疗,在照顾患者时,应戴口罩,避免传染。在出现发热症状时,可以用凉毛巾进行热敷,物理降温。同时注意休息,防寒保暖,饮食清淡,忌食辛辣。
2、抗病毒治疗:病毒感染引起的流行性感冒,应及时就诊,在医生指导下,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、盐酸金刚烷胺颗粒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。
3、抗菌治疗:细菌感染引起的流行性感冒,应及时前往儿科就诊,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头孢克肟颗粒、阿莫西林颗粒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。
二、肺结核
肺结核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、呼吸系统症状,对于肺结核需要遵医嘱通过药物治疗、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。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肺部慢性病变,具有传染性,患者需积极干预,以免病情发展而影响自身生活和工作。
(一)、症状:
1、全身症状:发热是肺结核最常见的全身毒性症状,患者常表现为长期低热,一般在午后或傍晚开始发热,次晨降至正常,常伴有倦怠、乏力、夜间盗汗等症状,也可能无明显自觉不适。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体温不稳定,在轻微劳动后体温略升高,虽经休息半小时以上仍难平复,女性患者多在月经期前体温增高,月经后亦不能快速恢复正常。当病灶急剧进展扩散时,患者可以出现高热,呈稽留热或弛张热,可以有畏寒,但很少伴有寒战。
2、呼吸系统症状: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浸润性病灶时,患者呼吸系统受刺激所产生的咳嗽症状较轻微,表现为干咳或仅有少量黏液痰,患者肺部有空洞形成时痰量增加,痰呈脓性。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时,患者的咳嗽症状加剧,可出现刺激性呛咳,伴哮鸣或喘鸣,部分肺结核患者在不同病期可能伴有咯血症状。重度毒血症状和高热可引起气急,患者出现广泛肺组织破坏、胸膜增厚和肺气肿时,也常伴发气急,严重者可并发肺心病和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。
(二)、治疗:
1、药物治疗:一般肺结核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异烟肼片、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进行对因治疗,如果炎症反应较重可以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片、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进行抗炎治疗,如果伴有大咯血还可以遵医嘱使用垂体后叶注射液进行治疗。
2、手术治疗:对于药物治疗失败或威胁生命的单侧肺结核,特别是局限性病变,如一侧肺毁损,能控制的大咯血等,此时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,或在纤维支气管镜下进行止血、支气管动脉栓塞等手术进行治疗。
除此之外,肺结核患者在生活中需注意远离烟酒,注意个人卫生,不要随地吐痰,而且尽量不要去人口密集的场所,以免导致交叉感染。另外需要尽快前往医院结核病科就诊,结合医生问诊和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、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,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。
三、病毒性肝炎
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。临床上以食欲减退、恶心、上腹部不适、肝区痛、乏力为主要表现。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。有些病人可慢性化,甚至发展成肝硬化,少数可发展为肝癌。
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,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五种肝炎病毒,分别写作HAV、HBV、HCV、HDV、HEV,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,其余均为RNA病毒。
(一)、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
1.急性肝炎: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,潜伏期在15~45天之间,平均25天,总病程2~4个月。
(1)黄疸前期:有畏寒、发热、乏力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厌油、腹部不适、肝区痛、尿色逐渐加深,本期持续平均5~7天。
(2)黄疸期:热退,巩膜、皮肤黄染,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,肝大伴压痛、叩击痛,部分患者轻度脾大,本期2~6周。
(3)恢复期:黄疸逐渐消退,症状减轻以至消失,肝脾恢复正常,肝功能逐渐恢复,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,平均1个月。
2.慢性肝炎:既往有乙型、丙型、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,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、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,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。常见症状为乏力、全身不适、食欲减退、肝区不适或疼痛、腹胀、低热,体征为面色晦暗、巩膜黄染、可有蜘蛛痣或肝掌、肝大、质地中等或充实感,有叩痛,脾大严重者,可有黄疸加深、腹腔积液、下肢水肿、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,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以下几种。
(1)轻度:病情较轻,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,但生化指标仅1~2项轻度异常者。
(2)中度:症状、体征,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。肝功能有异常改变。
(3)重度: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,如乏力、纳差、腹胀、便溏等,可伴有肝病面容、肝掌、蜘蛛痣或肝脾肿大,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。实验室检查血清,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,白蛋白减低或A/G比例异常,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,凡白蛋白≤32g/L,胆红素>85.5μmol/L,凝血酶原活动度60%~40%,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,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。
3.重型肝炎
(1)急性重型肝炎:起病急,进展快,黄疸深,肝脏小。起病后10天内,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,出血倾向明显并可出现肝臭、腹腔积液、肝肾综合征、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%而排除其他原因者,胆固醇低,肝功能明显异常。
(2)亚急性重型肝炎:在起病10天以后,仍有极度乏力、纳差、重度黄疸(胆红素>171μmol/L)、腹胀并腹腔积液形成,多有明显出血现象,一般肝缩小不突出,肝性脑病多见于后期肝功能严重损害,血清ALT升高或升高不明显;总胆红素明显升高,即胆酶分离,A/G比例倒置,丙种球蛋白升高,凝血酶原时间延长,凝血酶原活动度<40%。
(3)慢性重型肝炎: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史,影像学、腹腔镜检查或肝穿刺支持慢性肝炎表现者,并出现亚急性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为慢性重型肝炎。
4.淤胆型肝炎: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,但自觉症状常较轻,有明显肝大、皮肤瘙痒、大便色浅,血清碱性磷酸酶、γ-转肽酶、胆固醇均有明显增高,黄疸深,胆红素升高以直接增高为主,转氨酶上升幅度小,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。较轻的临床症状和深度黄疸不相平行为其特点。
5.肝炎后肝硬化:早期肝硬化必须依靠病理诊断、超声和CT检查等,腹腔镜检查最有参考价值。临床诊断肝硬化,指慢性肝炎病人有门脉高压表现,如腹壁及食管静脉曲张,腹腔积液、肝脏缩小,脾大,门静脉、脾静脉内径增宽,且排除其他原因能引起门脉高压者,依肝炎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肝硬化。
一般处理
1、休息:急性肝炎的早期,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并卧床休息;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,但要避免过劳,以利康复。慢性肝炎活动期应适当休息,病情好转后应注意动静结合,不宜过劳。由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转重者应卧床休息,住院治疗。
2、营养:病毒性肝炎患者宜进食高蛋白质、低脂肪、高维生素类食物,碳水化合物摄取要适量,不可过多,以避免发生脂肪肝。恢复期要避免过食。绝对禁酒,不饮含有酒精的饮料、营养品及药物。
药物治疗
各型肝炎病人有明显食欲不振、频繁呕吐并有黄疸时,除休息及营养外,可静脉滴注10%~20%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等。
1、慢性肝炎: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,采取抗病毒、调整免疫、保护肝细胞、改善肝功能、抗纤维化及心理等治疗措施。目前认为,形成肝炎慢性化主要是由于病毒持续感染,因此,对慢性肝炎应重视抗病毒治疗。
2、重型肝炎:以综合疗法为主,主要措施是加强护理,进行监护,密切观察病情。加强支持疗法;维持水电解质平衡,补给新鲜血液或血制品,含高支链氨基酸的多种氨基酸,抑制炎症坏死及促肝细胞再生药物。改善肝微循环,降低内毒素血症,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、脑水肿、大出血、肾功能不全、继发感染、电解质紊乱、腹水及低血糖等。在有条件单位可进行人工肝支持系统及肝移植的研究。
3、病毒携带者: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可照常工作,但应定期复查,随访观察,并动员其作肝穿检查,以便进一步确诊和作相应治疗。